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教学 | 我院行政管理学系学生赴贵州省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暑期实践调研

为了构建中国自主的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为国家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也锤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深入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2023年8月27日至8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杨永政和王筱昀两位老师带领行政管理学系2021级8名本科生赴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白枝坪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8位同学与村委会干部深入座谈、进入白枝坪村的农户家中,走访了20余当地居民,了解白枝坪村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体悟脚踏实地做研究的真谛。8名同学分为两组,采取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分别针对白枝坪村的“十户一体”的治理方式和产业振兴的多种形式进行了调研。


图1:调研组与白枝坪村委会成员座谈

 

1

模块一:“十户一体”的治理方式


 

1.“十户一体”的治理方式——调研缘起


到达施洞镇白枝坪村之前,其“十户一体”的乡村治理方式引起了调研组同学的注意。而“十户一体”的治理方法,最早出现在老屯乡长滩村。曾经的长滩村,垃圾遍地,不仅空气刺鼻难闻,还“无处下脚”。如何将村民调动起来,破解环境卫生整治的“头号难题”?村“两委”开始了思考和探索。“卫生是大伙的事,大家参与才能干好。”2015年4月,村支书李平洲带领村“两委”按照居住相邻原则,把全村农户划分成19个责任主体,每个责任主体10多户,并分别推选出1名有威信、有能力的人当“户长”。在户长带动下,各责任主体分别承担自家房前屋后和村里划定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任务。村“两委”以责任主体为单元,对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每周督查、每季评比,好的插流动红旗,差的贴通报批评。数月下来,村里卫生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尝到“甜头”后,将“十户一体”逐步拓展到产业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等工作上来。


长滩村“十户一体”模式的成功使其被广泛推广开来。“从乡里、县里都有人来我们村庄学习,就是学习我们的户长制,因为我们做的好嘛”,一位来白枝坪村做生意的长滩村村民在受访时说到。白枝坪村也不例外引进了“十户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用于村内卫生整治,并进一步深化“十户一体”主体责任,联动保洁员、护林员等27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使其成为消防安全、巡逻看家、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等村两委领导下的前线部,并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十户一体”互相监督和互相担当。


通过前期了解,调研组意识到,“十户一体”与“村小组”有着共同之处,但是为何不延用 “村小组”而用“十户一体”来治理呢?“十户一体”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对此展开调研。

 

2.“三个一百二”——十联户的历史回响


很久以前,苗族村寨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三个一百二”,用来规范村民的行为。若有人进行偷窃,或家中失火,给周围村民邻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那么主要责任人就会被罚“120斤米,120斤酒和120斤猪肉”,简称“三个一百二”。随着社会发展,这一惩罚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用来处罚的实物的数量减少了,形式变多了,但是其基本的思想没有发生变化——当有人犯了大错,要以给周围邻里“赔礼道歉”的方式接受惩罚。由此而自然形成的村民小群体,逐渐成为未来施行“十户一体”的基本单位。


为了更深的了解“十户一体”在白枝坪村的普及度和成效,本团队对村干部、村民进行了访谈。8月27日下午,我们采访了村委会刘迹主任,他负责村内各项资料的整理工作,同时是按照“十户一体”划分的联户长。刘主任提到,相邻的十几户选出一个联户长,由联户长统筹卫生整治和纠纷调解,村民有困难也可以向联户长提出,“大家都是熟人,村民都会支持联户长,联户长也会帮村民解决问题”。在卫生整治方面,卫生做的好的十户会受到表扬,而差的则会被通报批评,因此,村民会积极回应联户长的呼吁,做好各自的卫生。矛盾纠纷方面,联户长主持调解,调解完后双方签协议按手印,表示达成和解,或保证不再因此闹矛盾。协议会被村委保存留档,以便日后再度出现矛盾时查看。总的来说,这一政策在当地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村庄美化了,村民间、家庭内的矛盾也减少了。


在随后的几天,我们接续走访了村民。在苗族村寨,村民都讲苗话,极少的村民会说一点普通话,但还是很难听懂。调研组叫来了当地大学生做翻译,采访了一部分村民。从村民的反馈来看,有一半村民知道或了解“联户长”,而对于“十户一体”这个词他们却表示“不知道”、“没有听懂”,除去语言表达带来的信息失真,基本可以确定有一半的村民不了解“十户一体”。然而,当问及“有困难”“有矛盾”找谁解决时,村民绝大部分提到村干部,调研组因想知道他们指的村干部是不是联户长而问起名字时,村民回答不知道名字。在此之前,村支书告诉过调研组,村干部几乎都是联户长,另外,这里村民有苗族名和汉语名,且平常称呼用苗族名,比较难记。通过村民的反馈结合村支书的说明,调研组推断村民所说的村干部,可能就是联户长,只是村民口头表达与我们的表述有差别。


从反馈结果来看,白枝坪村民具有“有问题”找“村干部”的思想,这为“十户一体”模式的实行提供了土壤,事实上,“十户一体”模式也以适合当地的形式得以实现。


图2:调研组在村民家中走访了解“十户一体”情况

 

3.“消失”的联户长——制度的运行之法


白枝坪村学习长滩村“十户一体”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一效果是否是“十户一体”带来的,本团队并没有急于下结论。


村里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较少见到男性青、中年人。当调研组问到“您知道十户一体吗”“您家的联户长是谁”的时候,不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在家做绣活的妇女,还是街上唠嗑的大叔,回答几乎都是“不晓得”“不清楚”。只有指向房子门口张贴的十联户公示牌时,村民才会恍然大悟,对着联户长的照片说,“这个人认得”,但继续问,他们又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仍然是“不晓得”。


本团队从驻村书记了解到,担任联户长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用土话说,手里没把米,连鸡都叫不过来”,只好由村干部和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担任联户长。另外,村干部由各个自然寨推举产生,在崇尚熟人社会运行法则的乡村,村干部往往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后来推举联户长时,自然也是同一批人。这样一来,村民有问题时找的“村干部”,检查卫生和调节邻里纠纷的“联户长”,对村民来说是同一批人,也同样都叫做“村干部”。因此,村民不了解“十户一体”也在情理之中。


“十户一体”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户长”,在村民身边似乎“消失”了,只存在于门口的十联户公示牌,以及文件中。因此,本团队认为,“十户一体”的实现,是“新瓶装旧酒”,村干部担任联户长,以联户长的身份担起“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而实际上做工作的,仍是同一批人。

 

4.难以普及的“十户一体”——政策的本土化之困


在苗族村寨,“十户一体”治理模式的实行具有人文基础,邻里间的村民较为接受由一个“联户长(实际上为村干部)”进行村民事务的管理,村干部担起类似于“大家长”的责任。然而,从“十户一体”的普及度和村民的主动性角度来看,因该模式并不发源于白枝坪村,并没有深入村民心中,村民没有较高的主动性来运用该制度参与村内事务。


因此,本团队认为,类似于“十户一体”的政策在推广过程中若充分考虑非发源地的接受程度,以及与当地实际符合,那么实施效果将有所提升,否则一方面会给基层增加不必要的工作,另一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模块二:产业振兴的多种形式


 

1.刺绣产业——民族文化铸就的产业


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参观当地工厂,调研组对于白枝坪村的刺绣产业有了深入的了解。调研组针对两类村民进行了采访,一类是手工小作坊小规模集体生产,另一类是单一个体独立生产销售。在调研村民的过程中,调研组了解到刺绣产业源自于当地的苗族文化。当地苗族人民每逢节庆和红白喜事,便会穿上苗绣制成的衣服,以显示对节日的重视或是对主人家的尊敬,而刺绣就成为了当地苗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件手工制成的绣衣可以卖到两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又由于很多老人家都从祖祖辈辈的教导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刺绣,手工刺绣也就成为了相当部分村民的谋生手段。通过刺绣,一个五人的小作坊能实现年净利润4万元左右,独立个体能实现年净利润八千到一万元。


随后调研小组走访了当地两个大型工厂,了解乡村振兴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产业创收。由于刺绣产业相较于传统农业的高利润,部分村民开始尝试将机器生产与手工刺绣相结合。早期由于村民外出务工,积攒了服装制造业相关的从业经验,当这些村民返乡后,他们便利用这些经验开始了创业之路,通过购入机器引入机器生产,大量满足了当地对于刺绣的市场需求,同时工厂建立的同时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实现了产业振兴成果共享。


图3:调研组走访参观刺绣产业

 

2.稻田养鱼产业——传统经济的延续


与刺绣产业同步推进,调研组前往当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深入地了解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


白枝坪村由于地处黔东南,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自古以来便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脱贫攻坚时期为了实现产业振兴,当地开始对传统的水稻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遂发展出稻田养鱼产业。稻田养鱼产业是指将鱼苗投入到水田进行养殖,无需过多的干预,当收割稻谷时便将长大的鱼捕获。如此便增加了水稻养殖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收创收。在脱贫攻坚时期,全村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推进,以稻田养鱼产业为支柱产业之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动员村民积极开展稻田养鱼和生态养殖,在镇党委政府、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白枝坪村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时至今日,稻田养鱼产业初具成效,稻花鱼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招牌,同时也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图4:调研组考察的梯田

 

 

 

学生调研团调研感悟

 

2021级本科生 陈可

“十户一体”对我们小组而言是一个新鲜的政策话题,在调研初期,我们对于要从什么方面、用什么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一主题感到十分迷茫、缺乏信心,但随着访谈越来越充实、观察和收集到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们对这个选题有了愈发清晰的认知,甚至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视角和方向,这使我们倍感欣喜和满足。这些天的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理解中国国情、读懂中国之治,就必须将所学知识同这片大地的每村每户联系起来,以所行促进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的进步,以所学破解现实中的发展难题。


2021级本科生 李倩

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议题。通过这次亲身走进乡村的实践,我更加感受到在实际的村情之下,“乡村振兴”这个词背后的深刻蕴涵。在这次实践中,我们小组选择了乡村治理为主要方向,探索了以“十户一体”这一贵州特色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村委会、联户长、村民的访谈,思考在乡村这一单位下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再到监督的过程与效果;与老师同学们的探讨交流,使我形成了更加系统科学的思考。从浩瀚书海到乡村田野,这次真正深入乡村的实践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2021级本科生 林立薪

白枝坪村依托自身民族特色,开办工厂,制作苗衣的做法令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白枝坪村还因地制宜,发扬传统,进行稻田养鱼,并没有出现撂荒的现象。由此,我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一个地方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其实,从白枝坪村再上升到台江县再上升到整个黔东南州再扩大到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或许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现实,这也意味着某些经验与教训也是可以共享相通的。因此,在白枝坪村的调研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这也启示着我,要结合书斋知识与田野观察,结合理论与实践,坚持普遍与具体相结合,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2021级本科生 张贵廷

走出以往印象中的乡村,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白枝坪村,借助数天的调研时间,我们穿街走巷深入了解了不同于我们以往想象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乡村生活。除了去了解调研地原生的生活模式,我们还应该从国家政策落实执行的视角去解读乡村问题、乡村变化。在白枝坪,我们看到了当地人在饮食、服饰上的讲究和投入,尤其是服饰,具有必需品和工艺品的双重属性,凝结着一个民族对美的追求。而在国家大力扶持、市场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传统习俗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传统产业何去何从?


2021级本科生 甘雪存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白枝坪村。沿途的风景十分美丽,绿水青山,烟雾缭绕。白枝坪村村支书及驻村第一书记为我们介绍了白枝坪村的简要情况。白枝坪村现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刺绣、银饰加工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农业方面具体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刺绣及银饰方面发展苗绣、苗饰,极具文化特色;旅游产业方面主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及苗族文化特色节日。在具体调研中,我们发现苗族人注重生活乐趣与文化,对物质并不过度追求,对待生活充满热情,积极乐观。但也存在村民的开放意识淡薄,自我封闭心理较强,村支书一人兼任多职以及青年人多外出务工,当地年轻人少等问题。怎样寻求更好的出路,加快乡村振兴,使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结语


 

参与此次贵州调研的同学普遍反映,此次调研行程紧凑、收获颇丰,在课堂和文献中学习的专业知识都变成了一项项具体可见的现实政策和措施。此次调研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我国基层治理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圆满完成了调研目标。调研组的各位同学也将会认真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紧扣公共管理主题、结合乡村治理实际,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


图5:调研组与村委会成员合影留念

供稿:行政管理学系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欢迎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培训中心公众号 单位高端培训:010-82500112 个人课程研修:010-6251624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